2014年上半年工业经济形势分析与下半年展望
2014年上半年工业经济增速出现一定程度的放缓,但目前已出现企稳迹象。展望下半年,财政与货币政策有望继续保持相对宽松,这将有利于工业经济的平稳运行。但是房地产市场仍在调整中,产能过剩矛盾的彻底化解尚需时日,工业经济仍面临较大压力。
上半年基本情况
2014年上半年,面对国内外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我国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持把改革**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在保持宏观经济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基础上实施了预调、微调,在坚持区间调控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定向调控,出台了一系列既利当前又利长远的政策措施。
1.工业生产增速缓中趋稳
2014年1-6月份,国内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8%,增速比一季度上升0.1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回落0.5个百分点。造成上半年工业增速放缓的原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国内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工业经济运行受此影响明显;二是资金、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等在供给面对工业生产造成影响;三是美国等发达国家经济复苏步伐放缓,致使外贸出口增长不及预期。总体上看,上半年工业增速虽进一步放缓,但仍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且不论与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市场国家相比,都是一个较高的增长水平(见图1)。
2.产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
从工业三大门类看,制造业仍然是工业增长的主要力量,上半年累计同比增长9.9%,远高于采矿业的4.6%以及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的4.4%,工业结构优化趋势明显。1-6月,增加值累计同比增速*高的十大行业中,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及运输设备制造等产业占大多数,显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其中,上半年累计同比增长*快的行业是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增幅*大的是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增加值累计同比增速*慢的十大行业多是高耗能产业和资源型产业,说明节能降耗问题取得积极进展,经济增长对能源、资源的依赖程度不断降低(见图2)。
3.技术改造投资高位增长
2014年以来,在国内外需求总体偏弱的背景下,制造业投资进一步放缓至历史较低水平。事实上,自2012年初起,制造业投资就出现明显减速,并于2013年初开始滞后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反映了工业企业投资者对未来经济增长的信心不足。然而,在工业投资增速整体放缓的情况下,工业技术改造投资保持高速增长。技术改造投资的增长有利于促进工业企业生产效率和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据工信部测算,1-6月份技术改造投资同比增长18%,比工业投资和制造业投资分别高3.8和3.2个百分点。对工业发展而言,技术改造投资往往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一方面,通过推广国内外先进节能、节水等技术,工业企业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升。据工信部调查显示,86%的企业实施技改后能耗下降,其中三分之一以上的企业能耗降低超过10%。另一方面,技术改造带动企业核心研发能力提升。2013年,技术改造专项中采用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占56%,项目实施后同类产品技术水平实现国内**的达到68%(见图3)。
4.工业品出口明显回暖
今年一季度,由于美国等主要贸易伙伴国因极端天气以及QE退出阴影的影响,经济明显下滑,需求收缩,致使中国出口出现负增长,工业品出**货值增速也明显放缓。二季度以来,全球经济重拾升势,美、日等发达经济体复苏趋势稳固,带动中国出口在5、6月份出现明显反弹,工业品出**货值增长也随之好转,1-6月份累计同比增长5.3%,比上年同期扩大0.5个百分点,成为稳定工业经济运行的重要因素(见图4)。
5.企业利润水平基本稳定
1-5月份,工业企业盈利能力总体保持平稳,利润总额与主营活动利润额累计同比增速分别为9.8%、9.1%,比去年同期回落2.5、2.3个百分点;主营业务利润率小幅回升0.12个百分点。行业间的利润分化进一步加剧。据统计局测算,1-5月份新增利润仍集中于少数行业,其中新增利润*多的行业是汽车制造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这5个行业对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的贡献率达77%。综合来看,虽然1-5月份的工业企业盈利水平略有下降,但波动幅度并不大,**水平也不算低,产销率与主营业务利润率均保持稳定,且企业盈利能力结构性特点突出,充分体现出转型升级阶段工业企业的发展规律(见图5)。
综上,今年以来我国工业增速虽有所放缓,但总体仍处于可控范围之内。一是月度增速波动幅度较小,呈现缓中趋稳的态势;二是在工业增速放缓的情况下,企业经济效益虽同比有所回落,但利润水平基本保持平稳,且汽车、机械、电子信息等产业盈利状况较好,反映工业发展的质量正在改善。
下半年趋势展望
2014以来,我国“四化同步”深入推进,为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注入了可持续性活力。但在全球经济转型和国内“调结构、促改革”的大背景下,我国工业运行仍将面临外需不稳、内需偏弱的不利局面,产业结构调整、过剩产能治理的压力仍然很大。综合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的影响,2014年全年工业经济仍然具备平稳运行的条件,预计下半年有望继续保持缓中趋稳的态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速维持在9%左右。分行业来看,钢铁、机械、建材、有色、化工等重化工业仍将持续低位运行,而信息消费、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在结构调整中获得更多的政策支持和发展机会。
1.国际环境:外需市场总体趋于好转
一是全球经济回升趋势逐步加速。首先,美国经济向好势头稳固。2014年一季度,因受极端恶劣天气以及财政刺激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效应减弱等影响,美国GDP短暂受挫。但进入4月份以来,美国房地产、消费、制造业、进出口等均出现明显反弹,经济重新步入上升轨道。美国就业市场持续改善,6月份失业率已降至6.1%,连续三个月低于美联储设定的6.5%的货币政策退出阈值。其次,日本正逐渐走出通缩威胁。一季度,日本GDP环比增长折年率达5.9%,远高于市场预期。这一短期冲高的重要诱因是日本宣布4月1日起提高消费税,促使一季度出现提前消费现象,这也使其二季度面临向下压力,4、5月份日本制造业PMI落入荣枯线50以下便是反应。尽管如此,从日本继续推行超常规货币政策等情况来看,日本经济在短期内维持增长的可能性较大。其中,6月份日本制造业PMI升至51.5%,CPI也连续两个月在3%以上。再次,欧元区经济相对较弱、内部不断分化。其中,德国仍是欧元区复苏的主要动力,法国的衰退也有所减缓,意大利、西班牙等债务负担较重的国家增长前景不太乐观,致使整个欧洲经济未来增长的不确定性依然较大。*后,新兴经济体调整特征明显、普遍进入减速通道,但增速依然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二是发达经济体的复苏可能带动中国出口继续回暖。从历史数据来看,中国的出**动与全球制造业的波动,特别是与发达经济体的波动之间存在紧密联系。2014年5月份,中国出口增速反弹至7%。分国别来看,中国对发达国家的出口增速为9.3%,对新兴经济体出口增速为6.0%。6月份,中国出口进一步反弹至7.2%。在全球经济持续复苏的背景下,我国工业品出口有望出现改善。在全球经济向好的带动下,中国PPI也有望进一步稳定下来,并有可能出现波动上升势头,这将有助于改善企业盈利和投资者信心,从而促进工业经济的积极增长。
三是全球分工模式变化对中国工业形成挑战。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分工体系发生深刻变化:发达国家被迫改变负债和过度消费的模式,试图通过扩大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新兴市场国家开始更多转向通过扩大内需拉动经济;资源输出国试图谋求依托资源优势延伸产业链,但实现多元化任重道远。在这一背景下,全球原有需求动力减弱,新的需求市场还未形成,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对我国外需增长形成较大制约。与此同时,美、日、德等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战略对中国制造业形成重要冲击:一方面,一部分**制造业向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回流,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对中国相关商品的进口需求;另一方面,随着资源环境压力加大以及劳动力成本上升,我国出口产品的传统竞争优势正在减弱,“中国制造”在中长期内遭遇竞争力瓶颈,国际市场占有率受到潜在威胁。
2. 国内环境:结构调整将成为政策主旋律
一是“微刺激”政策为结构调整营造良好条件。近期,国务院密集出台一系列一脉相承和相互补充的结构性刺激政策,包括减税小微企业、加快棚户区改造、加快铁路建设等财政微刺激,以及央行定向降准、存贷比计算口径微调等货币微调措施等。下半年,估计还会有更多措施出台或加大现有政策落实力度,但出于防范风险考虑,首轮调控将倾向于以结构性措施为主,对投资扩张和总量扩张较为谨慎,调控政策力度将会比较温和。“微刺激”发力将为我国工业经济在短期内平稳运行提供政策支撑,为结构调整创造良好条件。
二是严重的产能过剩增加了结构调整的迫切性。产能过剩是中国工业发展的痼疾,钢铁、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造船等严重过剩行业产能利用率都不到75%。产能过剩问题不仅集中在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船舶等传统领域,还存在于多晶硅、风电设备等新兴产业的产品方面。在这种情况下,治理产能过剩已经成为决定中国工业能否重新进入健康发展轨道的关键所在。
三是成本上升倒逼企业转型。今年以来,受综合成本上升、工业品出厂价格持续下降等因素影响,部分行业、企业生产经营仍然困难。1-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平均成本要占到85.90元,较1-4月和去年同期分别上升0.1元和0.61元,成本率连续4个月上升,进一步挤压了企业盈利空间。量大面广的小微型企业经营困难依然突出,既面临融资难、负担重、发展水平低等老问题,还有转型难、订单少、用工成本上升等新问题。
相关政策建议
在当前工业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增大的关键时期,要努力实现“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协调发展,将增速控制在合理区间内,加大工业结构调整力度,从外延式规模扩张向更加注重增长质量和效益转变。
1. 标本兼治,治理产能过剩
反思我国产能过剩,既有经济周期的原因,也有深层次体制方面的原因。解决之道,要标本兼治,对症下药。从治标上看,政府可坚持 “消化、转移、整合、淘汰”多管齐下的“鸡尾酒疗法”来综合施治:通过扩大和创造内需消化一批产能,节能绿色产品、信息服务和产品等将是新一轮消费政策刺激的重点;通过加快企业“走出去”步伐向境外转移一批产能;通过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整合一批产能,可与深入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结合起来;通过关停并转淘汰一批落后产能。从治本上来看,关键是通过制度**破除产能过剩或落后产能形成的深层次体制根源,建立长效机制。从政策设计角度来看,产业政策应将维持市场竞争秩序放到核心位置,针对不同行业分别采取“简政放权、放松规制、改进规制”的“十二字方针”策略。
2. 优化结构,引导转型升级
目前,中国工业已经从工业化中期逐步开始步入了工业化后期的新发展阶段。国际经验表明,这一阶段工业结构往往将经历从重化工业化向高加工度、技术密集化转变。相比之前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转换,工业结构向高加工度、技术密集化升级面临的难度明显增大。当前我国工业结构将进入向高加工度和技术密集化升级的关键时期,必须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工业企业加快技术**和商业模式**,加快转型升级。在产业政策上,要明确优先发展现代制造业,提高工业现代化水平,尤其是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制造业,淘汰落后产能。对于服务业而言,发展的重点是包括研发、金融、物流、信息服务、售后服务等在内的生产**务业,并以此促进工业的效率改进和转型升级。
3. 打破垄断,促进公平竞争
一方面,要打破行政垄断,鼓励民营企业进入,要创造条件让民企与国企更加公平地竞争,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充分发挥国有经济作用的同时,着力消除部分行业限制民间资本进入的各种壁垒,放开私人投资服务业限制,打破银行、电信、电力垄断,*大限度地调动民间投资的积极性,促进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要素加快流动,为企业做大做强提供支撑。另一方面,要规范市场竞争秩序和行为,严厉打击各种市场投机行为,加紧对行政事业性收费进行清理整顿,对涉及企业经营的不合理、巧立名目的收费进行清理,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4. 完善供给,培育新增长点
一是加强对过剩行业的供给管理,关键是把握住源头,避免再铺新摊子,针对新增、在建违规、建成违规的过剩产能项目制定更为严格的分类管理措施。二是要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新一代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市场释放新供给创造条件,引导新供给创造新需求,*终通过供给结构的调整,让经济回到“供给自动创造需求”的理想运行轨道。三是继续把信息消费作为培育成新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抓手。促进信息消费,要把握好市场导向、改革推进、需求**、有序**发展的原则,大力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另外,在完善社会保障与收入分配机制的同时,促进消费结构升级,进而积极培育健康消费、旅游消费以及文化消费等新型需求增长点。(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黄群慧 陈凤仙 原 磊)
2014年上半年工业经济形势分析与下半年展望2014年上半年工业经济形势分析与下半年展望2014年上半年工业经济形势分析与下半年展望2014年上半年工业经济形势分析与下半年展望